文/賴建翰

氣溫下降,許多民眾出現心血管疾病徵兆,胸悶、胸口痛、心跳快、手腳冰冷、手腳麻、血壓升高等,非常像恐慌症症狀。

有時喘不過氣來,感覺好像氣喘一樣,尤其常在半夜發作,一次比一次嚴重,多次到急診、門診求助,做了心電圖、心臟超音波、抽血及肺功能檢查等,就是找不出任何異常,這就有可能是恐慌症。

恐慌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壓力大導致的疾病,常被誤以為是過度換氣症候群或心臟疾病,在大發作時,病患往往跑急診看病,且都使用許多鎮定劑來控制病情,往往會造成藥物濫用,真正的治療還是要靠能夠調節腦內血清素的抗憂鬱劑。

恐慌症與壓力大有關


筆者研究發現,「從未接受藥物治療且第一次發作的恐慌症患者」的左下前額葉皮層、左顳上迴、右島迴,較「健康對照組」有較少的灰質體積,這些異常也與臨床症狀嚴重度有關。

經過抗憂鬱劑治療後,恐慌症狀有明顯改善,且腦部在左前額葉皮層有些許灰質體積增加情形,灰質往往和腦袋思考及理智有關,灰質增加也可能代表了抗憂鬱劑的療效且讓這群患者改善其症狀。

此研究結果也在最近的《精神研究雜誌(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)》刊出。

◎為何抗憂鬱劑才是恐慌症標準治療?

恐慌症的病因理論是由於腦內血清素不足,以致腦部對於身體不適的訊號非常敏感,一般人如果心跳短暫的快一點,不會引發恐慌症狀,然而恐慌症患者的腦部對這種些微生理訊號變化會有異常反應,也就是說,一點點生理變化就會導致後續的恐慌發作,這暗示了恐慌症患者的腦部生理訊號反應中樞是很容易被刺激的。因此使用抗憂鬱劑來治療,可以增加恐慌症患者的腦部血清素,進而控制住腦部生理訊號反應中樞對刺激的異常反應,腦部也不會因過度活化導致廣泛性的腦部異常反應。

抗憂鬱劑治療恐慌症,開始不用吃到一顆劑量,從每天半顆開始,視疾病情況及副作用,評估是否增加劑量。

基本上,最多每天使用2至3顆劑量就已足夠。

鎮定劑只有在急性發作或急性發作前期才使用,病情穩定就需慢慢減輕劑量,甚至要停止使用,長期使用容易有藥物耐受性及上癮問題。

抗憂鬱劑劑量可於病情痊癒後3至6個月開始減輕,一直到不需使用為止。

醫:睡得好穿得暖營養好

在此冷颼颼天氣,給恐慌症病人一帖15字箴言:睡得好、穿得暖、營養好、恐慌少、沒煩惱,才能免於恐慌症之苦。

(作者為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海闊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