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底是霧,還是霾?
--
❗️這篇文章很長,但是如果你耐心看完,會讓你對於霧與霾的知識提升很多。
高解析度圖片,請點擊:http://goo.gl/DXo2jr
--

秋冬季節是台灣空污盛行的季節,在商業與工業、民生活動不改變的前提下,「大氣條件改變」成了空污嚴重與否的重要因素,其中不乏東北季風吹拂所形成的弱風尾流、冬季逆溫層不易突破、多數地區降雨偏少、境外空污隨冷高壓移入等因素。

看到外頭又「霧茫茫」,大家第一個印象是「是不是空氣又變糟了?」

其實不然。我們都知道「霧」這個東西,起霧也是冬春回暖時節台灣的特產,以下就來細細介紹有關於「大氣變得不清澈時」可能出現的氣象專有名詞介紹吧:

🔰首先,#天氣小編 先將空氣狀況分類:

⬜️如果空氣是「乾淨」的(如AQI為普通~良好),天空看起來霧霧的,可能的情況有兩種:
❶靄(ㄞˇ,Mist):靄,又稱薄霧,通常出現在相對濕度75%以上的環境中,為眾多小水滴所組成,使得能見度不佳但卻能在1000m以上,稱之。
❷霧(ㄨˋ,Fog):霧,由非常密集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所組成,通常出現在相對濕度90%以上甚至接近100%的環境中,使得能見度在1000m以下,稱之。

⬛️如果空氣是「骯髒」的(如AQI為不良),天空看起來霧霧的,可能的情況也有兩種:
❶霾(ㄇㄞˊ,Haze):霾,通常出現在相對濕度75%以下的環境中,由於霾的核心物質是懸浮微粒(氣象稱:氣膠),適合出現在濕度較低的環境中。
❷霧霾(ㄨˋ ㄇㄞˊ,Smog):霧霾,又稱煙霧,英文的Smog為「Smoke(煙)」與「霧(Fog)」所組合而成,通常出現在相對濕度75%以上的環境,甚至可達100%,當空氣污染嚴重時,大氣條件又適合起霧,水蒸氣就會附著在眾多的「霾」物質上,使得大氣相對濕度持續升高,達到類似「霧」的狀態,但是是「非常骯髒」的霧氣。

🔰那「小水滴」到底怎麼形成的?
每一個小水滴都有一個小主人,這個小主人就是「凝結核」,凝結核的大小大概多是0.1~0.2微米(約1公分的一萬分之一~一萬分之二),在大氣水氣逐漸達到飽和狀態時,水蒸氣會開始尋找凝結核附著,每一個凝結核就開始變成「雲滴(約20微米)」,再來,只要雲滴形成,就可以在數十分鐘內形成「雨滴(約2000微米,2mm)」,進而落下變成雨水。

🔰怎麼簡單分辨「霧」還是「霾」?
霧與霾,碰到「陽光」就會露出真面目。
以台灣來說,西部多數地區多數時間,起霧的成因為「輻射霧」,出現在半夜~隔天清晨居多,如果:
-一早太陽出來,霧氣很快散去:霧、靄。
-一早太陽出來,霧氣散去,但天空仍霧:霾、霧霾。

🔰那「看顏色」看得出來嗎?
可以。
-霧或靄,多呈現「灰色(霧較淡時)~白色(霧較濃時)」。
-霾,多呈現「乳白色(有點偏黃的白)」遠處的光亮物體會呈現黃色~紅色,黑暗物體略帶藍色,呈現多色反應。
--
寫了這麼多,不知道大家對於霧、霾、霧霾、靄,有沒有概念了呢?
起霧,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,但是也要懂的分辨是「乾淨還是髒」的霧。

期盼我們有一天,都能在乾淨的霧氣中,並且放心地深呼一口氣,望著霧氣繚繞在遠方城市高樓中,就像天空之城的場景一般,美麗,而潔淨。

「來源為:天氣即時預報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海闊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