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時報【林宜慧╱台北報導】
一名30歲男子因運動扭傷就醫,醫師幫他施打止痛用藥NSAID針劑,不料引發過敏性休克,打針後不到1小時就在院內一命嗚呼,急救也救不回來。這類正常服藥卻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患者,據藥害救濟基金會資料,每年平均250至270例。
藥害救濟基金會組長沈若楠表示,前述男子注射常見的止痛用藥卻不幸過世,在醫學臨床上,因注射藥物發生這類嚴重不良反應者比口服嚴重,許多人發作不到幾分鐘就往生,致死率必須依體質、嚴重程度而定,該會也只能以救濟金撫慰家屬無助的心。
蔡爸爸就是個例子,6年前,他7歲的女兒因罹患小兒癲癇而接受癲癇藥物治療,服用後身體冒出一顆顆紅疹,起初蔡爸爸和蔡媽媽不以為意,不料服藥10天後接到小學老師來電通知:「你女兒病得很嚴重!」
蔡妹妹全身紅疹、口腔潰瘍伴隨高燒,從學校緊急送到醫院急診,醫師研判是抗癲癇藥物引起的「史蒂文生氏─強生症候群」,立即進入加護病房,還好有及早診斷治療,恢復健康。
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,15年來共提供1400位民眾超過4億元給付金,其中痛風藥、抗癲癇藥是最常發生問題前3名,而前10名藥品中,抗癲癇藥物及NSAID(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)就各佔3名;若依不良反應分,皮膚及皮下組織疾患高佔65%,其次免疫系統疾患及肝膽疾患分佔9%,如過敏性休克、急性肝炎、猛爆性肝炎等。
林口長庚醫院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表示,像蔡小妹這樣的案例,症狀發生第4至5天起開始長水泡,代表已發作,若不及早治療,症狀出現10天後就可能如燒燙傷患者般,全身50%焦黑,提高致死率。
他指出,針對較常發生問題的藥物,部分已有取代產品,例如特定條件者可申請第二線抗痛風藥健保給付,取代排名第1名的Allopurinol,但如第2名的抗癲癇藥Phenytoin目前沒有預防方法,尤其肝、腎代謝功能較差患者,用藥前必須看清藥袋上的警語,用藥後2個月內須對各類症狀提高警覺。
留言列表